“感知OB欧宝体育—满意—认同”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OB欧宝体育新闻资讯     |      2023-03-29 22:46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公共服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与制度安排,是形塑积极的公民身份的基本方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它存在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涵盖方方面面,能够把抽象的“国家”变为生活中的“日常”。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正是通过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感知国家并认同国家的,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公共服务供给。

  ▲近年来,贵州省龙里县探索推进互助养老模式,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图为老年人在村里的老年互助中心下棋。新华社发

  “感知—满意—认同”是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理。研究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实践会发现,公共服务既能够满足各族群众需要,也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增进国家认同。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也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需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公共服务的纽带作用。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区域位置重要性、地缘敏感性、民族成分复杂性、文化习俗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多重特殊性,特殊性的存在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也具有特殊性。当然,这种特殊性需求离不开普遍性需求的满足,OB欧宝体育二者相互叠加,构成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全貌。因此,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除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遵循特殊性原则,满足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当前,一方面,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各族群众的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需求、温饱型需求转向发展型需求和享受型需求,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相对突出,公共服务在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仍存在实然差距;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加快构建可容纳多元诉求的公共服务需求体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回应人民诉求、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而建立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需要供给主体的互补合作与供给方式的不断创新。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属性。民族地区大多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应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各级政府不仅肩负着为本辖区内各族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还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有的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薄弱,自给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扮演好各自角色的同时,上下合力、协调配合。

  中央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继续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对口支援等战略政策,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输入必要的资源。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协调资源配置,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人事、财政、职能等资源下沉,为基层政府放权赋能。

  同时,要发挥乡镇政府的特殊重要性。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他们对国家作用的感受,主要源自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要重视乡镇政府的特殊重要性,推进关口前移,切实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供给。从民族地区的客观环境和既有的公共财政水平考量,仅靠政府力量难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等社会力量具有灵活性、实践性与社会整合性的优势,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短板。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立足本土、扎根基层,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将社会力量纳入制度框架,激活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性,完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效率。

  第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突破地域、空间等局限,为精准了解各族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创造了条件。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继续扩大“流动公共服务”“一站式公共服务”的服务领域与辐射范围,丰富运行手段,提高各族群众获取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

  公共服务内容要跟随时代发展更新完善,要顺应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和新态势,要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

  第一,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性,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需要经历进入、适应、共存、融入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会自动发生,而且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公共服务是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切入点,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性,是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关键。相关部门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居。

  要通过多种渠道,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就业指导等,全面提高其人力资本。

  要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的配置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延,特别是要提高医疗、基础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可得性,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优化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度、全方位的互嵌格局。要更多融入人文关怀,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第二,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重,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多重威胁。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文化倾销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所谓“民族”“宗教”问题,散播思想,蓄意制造民族隔阂,企图达到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目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增进文化认同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同时,着力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大力发展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普及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五个认同”。

  要做好公共安全服务,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和引导宗教活动,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要抢占阵地,健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处理机制,规范网络社群发展,牢牢把握主动权,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总之,公共服务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意义上的公品,存在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能够满足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保障各族群众的社会权利,是各族群众感知国家、认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各族群众在公共服务中感知国家,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原标题:在公共服务中感知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服务路径。作者简介:李俊清,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付秋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